&esp;&esp;一个官员贪腐,他手底下的计官十有八九也逃不了干系。
&esp;&esp;再加上前几年的空印案,杀的很大一部分也是计官。
&esp;&esp;所以,真正懂算学的计官,已经被杀的十不存一。
&esp;&esp;加上科举被废有十来年了,缺少正规的补充途径。
&esp;&esp;空缺的位置,基本都是普通读书人在担任。
&esp;&esp;之前朱元璋没有关注过这一块,还不知道是什么情况。
&esp;&esp;最近朱标在搞货币改革,每天和钱粮打交道,终于了解了当前计官体系的真实情况。
&esp;&esp;就俩字,混乱。
&esp;&esp;第78章 扩招的缘由
&esp;&esp;好多所谓计官,算盘都不会用,三位数加减法都要算半天,账目全靠手下的吏员去写。
&esp;&esp;这种情况必然会滋生贪腐。
&esp;&esp;更严重的是,基层数据混乱一旦蔓延开来,国家将彻底失去对基层的了解。
&esp;&esp;比如最基本的人口数据、土地数量等等,都很难再统计上来。
&esp;&esp;朝廷下令统计人口、丈量田亩,那些人就直接将以前的数据略微改动一下上报。
&esp;&esp;这种情况已经显露端倪。
&esp;&esp;别的行政官员,可以通过大规模征召读书人,或者让地方州县推举人才来缓解。
&esp;&esp;计官属于专业人才,有技术门槛的。
&esp;&esp;民间懂算学的本就少,还要排除商贾,可用的人就更少了。
&esp;&esp;自己培养需要时间,只能通过扩招来缓解这个问题。
&esp;&esp;试卷简单一点,评卷的时候标准宽松一点,有一定算学基础都可以招进来。
&esp;&esp;国子监算学班,作为大明唯一一个专业培养计官的地方。
&esp;&esp;这里的学生纵使再差,简单的记账总还是懂的。
&esp;&esp;朱元璋已经决定,将培养两年以上的算学生,全部授官。
&esp;&esp;正是基于这个目的,才会让程一民这个算学博士,参与到算科考卷编写中来。
&esp;&esp;放在正常情况下,那是万万不可能的。
&esp;&esp;这些消息涉及到朝廷机密,邱广安不敢随意透露,所以程一民也不知道。
&esp;&esp;陈景恪虽然在宫里,却几乎没有获取消息的渠道,同样不知道这一点。
&esp;&esp;所以,他根本就无法理解,朱元璋怎么会让程一民参与编写考卷。
&esp;&esp;但纵使再疑惑也无用,以他的身份什么都做不了。
&esp;&esp;见他一直不说话,程一民继续说道:“我在想,要不要在本次科举采用新式算学符号,书写方式也改为横写。”
&esp;&esp;古代书籍都是从左往右翻页,文字也是竖着写的。
&esp;&esp;但理科需要大量计算,竖着写确实不方便,陈景恪就改成了横着写。
&esp;&esp;不过从左往右翻页他没改。
&esp;&esp;左翻还是右翻并不影响阅读和书写,没必要非模仿前世习惯。
&esp;&esp;这一习惯,很快就被程一民等人接受,并在算学班推广。
&esp;&esp;新编写的《洪武算经》,采用的就是横写。
&esp;&esp;只是他没想到,程一民竟然如此激进,竟然想在算科考试采用新规则。
&esp;&esp;他的理由是:“科举是推行新规则最快的地方,只需一次,新的算学符号和书写习惯,就能推广开来。”
&esp;&esp;陈景恪心道,还好你只是算学博士,若让你主政绝对是国家的灾难。
&esp;&esp;“今年的恩科和明年的正科,还是按照之前的规则来进行的好,否则对别的考生太不公平了。”
&esp;&esp;程一民解释道:“你说的事情我也想过,只是除了国子监算学班,参加算科的人非常少。”
&esp;&esp;“我让人去查了一下,只有不足百人。”
&esp;&esp;陈景恪惊讶的道:“算科考生竟然这么少吗?”
&esp;&esp;要知道,明经科可是来了一万多人。
&esp;&esp;就这还是很多考生得到消息太晚,来不及参与本次恩科。
&esp;&esp;预计明年二月份参与正科的
耽美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