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还是围绕男主展开的,所以父子俩的对手戏不多。男主和配角们的对手戏更多,包括和扶苏的、和秦政的,但是总的来说男配自己的戏份还是偏少的。
&esp;&esp;考虑到父亲陛下不喜欢拍戏,扶苏就协调了一下拍摄流程,准备先把他们两个人的戏份集中拍完。
&esp;&esp;今天拍的第一幕是秦王教导长子。
&esp;&esp;既然是轻喜剧,肯定是以欢快轻松为主基调。所以剧里没怎么刻画父子之间的矛盾和隔阂,也完全没有采用网上流传甚广的“始皇帝父子关系紧张”这种理论,反而朝着温馨里刻画。
&esp;&esp;这部剧的核心历史观点是——秦始皇很看重长子,把人丢去边郡也只是为了历练,如果没有人搅局,扶苏会是一个很好的大秦继承人。
&esp;&esp;所以剧里会有秦王亲自教儿子治国的桥段,并用各种侧面手法体现扶苏是个很有政治头脑的人。
&esp;&esp;这样才能让逻辑自洽,说服观众扶苏能成为结局里历史老师口中的明君。
&esp;&esp;这一版剧本是扶苏找人修过的。
&esp;&esp;原剧本为了喜剧效果,牺牲了很多逻辑。扶苏觉得不妥,如果为了搞笑就把逻辑给摒弃了,只会成为一个无脑快餐。
&esp;&esp;喜剧并不好拍,喜剧剧本也不好写。优秀的剧本还是要注意一些细节才好,而不是随便糊弄着写完。
&esp;&esp;搞笑的剧情都集中在男主身上,这大大降低了秦政的拍摄难度。不用始皇帝陛下特意去搞笑就行,陛下做不来这个。
&esp;&esp;但是——
&esp;&esp;秦政看看儿子握笔的手:
&esp;&esp;“你都这么大了,还要朕手把手教你写字,这个剧情是不是不太合适?”
&esp;&esp;现在拍的难道不是扶苏十几岁的剧情吗?是十几岁,不是几岁。
&esp;&esp;扶苏也觉得不太合适:
&esp;&esp;“可是编剧坚持要拍这一幕。”
&esp;&esp;如果他们不拍,编剧就要找个小孩子来演幼年扶苏,然后让秦政和对方拍了。
&esp;&esp;太子殿下不允许。
&esp;&esp;不能变小的太子就很吃亏。
&esp;&esp;秦政思索片刻:
&esp;&esp;“那把剧情改一改。”
&esp;&esp;最后这一段变成了秦王为了考验儿子,丢给了他一堆很难办的奏章。其中一份为难住了儿子,长公子握着笔难以下手批复。
&esp;&esp;秦政好整以暇地看着扶苏在那里装模作样的假装不知道该写什么,明明是在看扶苏演戏的热闹,拍出来像是在看长公子被国事难住的热闹。
&esp;&esp;殊途同归了属于是。
&esp;&esp;扶苏装了半天,他爹还在看热闹,不往下推进剧情。没办法,只好无奈地看了父亲一眼,催促他快点。
&esp;&esp;一直举着毛笔手很酸的。
&esp;&esp;秦政不仅不动,还明知故问:
&esp;&esp;“可是手举酸了?”
&esp;&esp;扶苏顺势撒了个娇:
&esp;&esp;“这封奏章我不知道该怎么回,阿父教我。”
&esp;&esp;秦政这才满意地伸手,握着儿子的手写下了一段批文。
&esp;&esp;两人的对话明显是临场发挥。
&esp;&esp;很多导演拍戏是忌讳演员自己发挥的,不过这个剧组的导演没什么话语权,他自己也从一开始就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倒是不生气。
&esp;&esp;导演认定了这个剧是金主家的大少爷拍来好玩的,拍成什么样都不要紧,少爷玩得开心就行。所以他只管大方向不出错,小细节就不管了。
&esp;&esp;这年头加戏咖太多,导演们根本管不过来。偶尔能遇到一个加戏加对方向,让拍摄效果看起来更好的,都算是意外之喜了,总比乱加要强。
&esp;&esp;编剧在旁边看得两眼放光:
&esp;&esp;“这段加的好!”
&esp;&esp;一下子就让人物鲜活起来了,始皇帝陛下故意调侃儿子,引得长公子撒娇。这段放出去之后,不知道又有多少cb粉要磕昏过去。
&esp;&esp;一条过,很快又开始拍第二条。
&esp;&esp;小网剧一般不会一条拍个好几遍,然后剪辑的时候再挑最合适的用。能过的就定下了,直接用这条,节省时间精力。
&esp;&esp;第二条还是
耽美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