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相对新一点的设计文档递给常浩南:
“复杂还是其次的,法国人撤走之后,我们也尝试过进行一些改进,只保留三段缝翼中靠机翼外侧的两段,再把结构改成普通的一段式,这样死重倒是下来了,但刚才说的副翼和襟翼之间的干扰问题还是没解决。”
常浩南翻开了那份厚厚的文档,从上面标注着1990年的日期来看,应该就是杨奉畑所说的改进部分。
不过这个时候,他已经基本对于问题的所在有了判断。
前缘缝翼的应用虽然历史悠久,但作为一种比较简单粗暴的增升装置,飞机设计师们长期以来关注的点主要就是两个:缝翼的长度和缝翼的位置,而对于那条真正在发挥作用的“缝”,研究反而比较少。
当然这主要是因为在90年代中期以前,确实没条件对于复杂流场进行过于精细的研究,大家只知道缝翼的基本原理,以及可以改善低速操纵性和大迎角性能的效果。
又是半个小时过去,常浩南直接略过了计算设计部分,终于在最后的风洞试验数据中找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
“杨总,这个缝翼设计,我可以做!”
耽美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