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编码的导弹和导弹,或者导弹和载机之间进行配合。
这样就只需要一种非通用的单向数据传输系统,难度直接降低了好几个维度。
类比一下的话,前者相当于真正意义上的a射b导,像是用f35引导标准6,或者苏35引导48n6去打超地平线目标。
重点在于a和b都无需事先指定,只要从战区捞出来两个符合要求的玩意就能打出行云流水的配合,属于到了2020年代都只在理想条件下进行过少数测试的狠活。
但后者则类似当年红海军用中继直升机引导远程反舰导弹攻击航母,虽然说起来也像是a射b导那么回事,但这里的a和b都是预先确定的,换了其中一个就不灵了。
所以哪怕在70年代都属于成熟技术。
虽然战术灵活性完全是一坨,但有总比没有要强。
要知道,之前他设计的歼轰电7,本身就拥有比较完善的无源探测能力。
如果再挂上两枚有组网能力的导弹,打出去之后就相当于在这片空域里多了两个功能稍弱的同型号飞机,可以大大增强对目标的捕获精度。
更关键的是,导弹的速度极快、几乎无法被拦截,而且还会随着时间流逝不断拉近跟目标之间的距离。
当然,代价也不是没有。
这样一发导弹几乎是按照飞机的标准来设计,成本必定相当惊人。
而且导弹的飞行窗口比较短,最多也不会超过5分钟,捕获到目标之后很可能来不及转向发动攻击而需要补刀。
换句话说一次攻击至少要发射3-4枚。
但歼轰电7实在是不可能挂更多弹药了。
真想发挥这套作战模式的潜力,要么换个挂点位置更多、载弹量更大的飞行平台,比如歼11。
要么就直接把整套系统放到地上,当个防空武器用……
常浩南的长时间沉默对于郭立强而言,煎熬得如同等待审判。
但他也不敢随便打断对方的思考。
终于,在漫长的十几分钟之后,常浩南终于抬起头来,重新看向一脸忐忑的郭立强:
“你这个思路……应该可行!”
一个相对复杂的算法
听到常浩南给出肯定答复的一瞬间,郭立强原本紧绷着的表情骤然舒展开来,人也明显放松了不少。
毕竟,这个项目绝对是个大活,如果能落实下来,那对于他们航天技术研究院的导弹部门来说无异于泼天的富贵砸头上。
估计到他退休之前都不用再为愁项目问题犯愁。
“不过常总,我这目前还只是个想法,之前几天等科工委回复的时候,稍微做了一些执行层面的初步研究,但是……时间太短,也没什么实质性的进度。”
说这话时,他才察觉到,就刚刚等着结果的十几分钟功夫,自己身上竟然已经出了一层汗。
九月初的川省确实还有几分“秋老虎”的意味,但是这间屋子地处背阴还通风良好,显然不完全是热的。
常浩南微微颔首,这才重新把刚刚被推到自己面前的几份资料拽到近前,仔细翻阅起来。
正如刚刚郭立强所说,他在定位和导弹控制算法两个部分确实着墨不多,毕竟这两個部分已经涉及到理论领域,对于一般人来说不可能只靠干想就得出什么结果。
但他还是对于这套多源组网探测系统的使用方式进行了一些有益的设计。
比如载机平台打出的两发“探测弹”,应该选择尽可能不同的弹道,连同载机本身一起,从多个角度逼近目标所在的大体位置,以捕获长度尽可能大的有效信号数据,实现对目标的全域精确探测。
不过,这也意味着传统空空弹那种直来直去、高抛俯冲的弹道完全不再适用,需要参考对地导弹的一些弹道特征才能满足战术要求。
另外就是,哪怕有了定向的数据传输系统,这一机两弹终究还是三个独立个体,而且还处在飞速的相对运动之中,要如何把互相之间捕捉到的、未必连续的雷达信号给“组合”或者说“拼接”起来,也是个不小的问题……
“不错……不错……”
常浩南一边视线飞速掠过纸页上的文字,一边在心中暗暗对这段内容表示肯定。
短短几天时间,郭立强就已经抓住了比较重点的两个问题。
之前他跟对方只能算点头之交,没想到确实有点子墨水……
对于常浩南来说,看一篇好的技术文献,感觉不亚于古代那些文痴读到一篇传世名作。
所以也不免有些兴奋,尤其翻页时的动作也大了不少。
然而就当他准备看看再往后的内容时……
哗啦——
却发现下一页是一片空白。
显然,这份报告,它烂尾了。
常浩南心中发出了和当初罗杰·埃立诺教授几乎相同的感慨:
“怎么到这就没了?”
不过最后
耽美小说